中国县域消费突围的特征、困境及路径——基于美团全国县域消费大数据的分析
彭云;倪晓畅;刘佳昊;县域消费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重要发力点。本文借鉴消费三要素分析框架,基于2019—2023年美团平台涉及的1000多个县域的消费数据和1400余份消费者调查问卷,对当前县域消费的特征、动力、主要困境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县域消费规模逐年扩容,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力,消费内容趋向多样化、品质化,消费渠道呈现线上化发展趋势。县域消费动力主要源于县域商业供给体系优化、新兴消费业态不断涌现以及在线评价体系等数字技术持续赋能,不断满足和激发消费需求,提升消费体验。但目前在可持续性、商业运营效率、消费环境优化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有鉴于此,促进县域消费持续释放潜力,宜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稳步提高县域居民收入,夯实消费能力基础;因地制宜丰富消费场景,推动多业态融合创新;加快中小商户数字化转型,打造便捷、普惠、可信的数字消费环境。
价格调整成本与电商平台价格离散:基于信息管理视角的考察
张敏;陈志成;刘震;平台经济提质扩容是带动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举措,然而线上市场普遍存在价格离散现象,这有违“一价定律”,表现出市场低效的一面,探究电商平台价格离散的内在原因对于针对性提升平台市场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商家信息管理成本纳入价格调整成本,从信息管理视角探讨了商家价格调整成本对同质商品价格离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爬取我国主要电商平台相关数据进行经验验证。研究结论表明:包含信息管理成本的商家价格调整成本显著提高了商家调价“阈值”,增大了商家调价区间,价格调整成本作为商家侧“摩擦”显著加剧了商品价格离散程度。影响机制分析显示,充分透明的平台信息能够提高商家获取市场信息的便利性,通过削减信息管理成本降低商家调价“门槛”,进而抑制商品价格离散。平台应增强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完善信息评价与反馈机制,构建更为公开透明的信息管理体系,协助商家洞察市场需求,提高商品定价“准确性”。本文从信息管理视角拓展了线上商品价格离散的相关研究,对于构建以消费为支点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下载次数: 35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6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家庭能源转型与居民健康表现——基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健康的考察
马旭东;聂槿城;在“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探讨能源转型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2018年和2020年三期数据,实证分析了家庭能源转型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能源转型显著改善了居民的身心健康,该结论经替换被解释变量、更换估计方法和工具变量回归等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家庭能源转型能够通过家居环境改善效应和能源贫困缓解效应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异质性分析显示,能源转型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在低收入群体、老年群体和农村群体中更显著。本文从居民健康这一微观视角出发,考察了能源转型的社会效益,丰富了关于能源转型及其影响的研究,为社会进一步推进能源转型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信息消费促进了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吗?
廖斌;杨昭;田彩红;在中国生态环境改善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从消费端寻找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增长点迫在眉睫。文章利用2011—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信息消费试点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信息消费可以有效减少PM2.5浓度和CO_2排放量,推动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且该结论在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信息消费可以通过扩大绿色创新规模、提高绿色创新质量和加速绿色创新链升级产生绿色技术进步效应,通过产业结构转型、未来产业培育和数实融合发展产生产业优化效应,进而推动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3)异质性分析表明,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优化以及消费支撑水平提升将强化信息消费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4)信息消费所产生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能够进一步通过影响公共医疗支出和碳社会成本进而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且减污降碳协同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辐射径程约为200km。文章从挖掘减污降碳新动能、打通减污降碳障碍堵点、调节减污降碳强度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国内大循环畅通——兼论国内国际市场的协同效应
李美玲;张立杰;艾院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中国国内贸易视角,运用城市尺度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度国内大循环,使用2012—2021年25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构成的32385对城市组,探讨了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对畅通国内大循环起到显著效果。进一步分析发现,试点建设具有强劲的“示范作用”,并通过“辐射带动”推进了与其他非试点城市的国内大循环,且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间的国内大循环提供有利渠道。机制分析表明,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降低制度性贸易成本、深化专业化分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推动国内大循环。在考虑国际市场后发现,国际市场显著强化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国内大循环的促进作用,表现出国内国际市场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协同效应,且在内陆地区更为凸显。研究结论揭示了统一大市场建设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多维度影响,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强化国内国际市场联动提供了政策启示。
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的贸易抑制效应
徐妍;李邱溢;文章将2014—2021年56个主要经济体数字服务贸易壁垒与中国数字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进行匹配,分析了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的贸易抑制效应。研究发现,各国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对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该结论经过一系列检验后具有稳健性,而且中等收入国家的壁垒比高等收入国家的壁垒抑制作用更明显;从异质性来看,同一国家的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对中国不同行业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具有差异性,其中对其他商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电信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的抑制程度较高,对个人文化与娱乐服务业、使用知识产权的费用、养老和保险服务业的抑制程度相对较低。从机制来看,各国数字服务贸易壁垒主要通过增加贸易成本、抑制技术创新和对外投资三条路径对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与各国收入水平和壁垒类别相关。中国要制定差异化数字服务贸易战略,应对当前面临的各国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引领全球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通胀预期的形成机制与预期管理实施困境:国际进展及前瞻
田敏;钟春平;通胀预期不仅关系到宏观政策及其实施的效果,也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发展脉络,一直是国际上研究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领域。梳理通胀预期研究的进展及争议可以发现,通胀预期相关研究在近些年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线之一。第一,本文介绍通胀预期的指标和测度方法,侧重说明数据来源及测算的可靠性问题,发现利用机器学习和文本挖掘等方法探测微观预期数据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第二,结合前沿理论和经验证据阐述了通胀预期的形成过程,发现相关理论及经验证据尝试着改变“理性预期”的严格设定,进而改进了宏观经济的模型说服力及政策的实施效应;第三,结合“前瞻性指引之谜”,总结了在宏观经济政策及通胀预期管理中存在的争论及政策实施困境,侧重说明预期能否被有效管理,央行能否影响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预期;第四,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胀预期管理框架,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和说明。
2025年消费经济领域重点选题方向
<正>本刊欢迎经济学领域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不局限于消费主题。编辑部鼓励基础理论和基础概念研究,关注典型事实梳理及深度分析,重视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科学性,特别欢迎选题重大、立意新颖、紧扣理论前沿和社会实践的学术论文。2025年消费经济领域重点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1)扩大消费长效机制(2)消费、贸易与双循环

最新动态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89
期刊信息
E-mail: xfjj1985@x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