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是否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基于1988—2018年城镇劳动力教育回报率的分析

    范愫;夏庆杰;李实;

    本文使用跨度三十年(1988—2018)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城镇抽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半参数回归模型和无条件分位数回归(UQR)等计量方法,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回报率的变化及其与收入结构、地域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劳动力教育回报率与收入的关系自1988年以来发生了逆转,高收入群体的教育回报率逐步赶超中低收入群体,且这一趋势与各经济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呈现出时空同步,反映出我国对劳动力素质需求增加、城镇经济结构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升级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进而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2024年01期 v.40;No.227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95 ]
  • 中国家庭消费韧性:内涵、测度及事实

    傅联英;蔡煜;陈琳琳;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发展格局历史性交汇,韧性特征已然成为衡量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标度。本文基于暴露度、纾缓力和适应力三重维度,构建“一度两力”的家庭消费韧性衡量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中国各地区的家庭消费韧性,并借助自然断裂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与Moran指数对家庭消费韧性的时序演进和空间分化进行组群分析。结果显示:(1)省际层面,家庭消费韧性整体水平偏低,且呈现出中部塌陷、南北凸起的“哑铃型”空间分布特征;城际层面,家庭消费韧性显现出中间较高、两头相当的“橡木桶型”空间分布态势。家庭消费韧性展现出程度各异的地区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但城际层面的家庭消费韧性差距低于省际层面的家庭消费韧性差距。(2)时序层面,八大经济区家庭消费韧性演变表现出先平缓下降后快速上升的“镰刀型”轨迹,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但区域间家庭消费韧性差距动态地趋于收敛。研究结论丰富了消费高质量发展的特征维度及其时空分异事实,为测度消费韧性提供了理论基准和技术支撑。

    2024年01期 v.40;No.227 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41 ]
  • 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差距及形成原因

    贾晗睿;詹鹏;

    文章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总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借助CHIP2002年、2013年和2018年数据,基于不平等分解方法,对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消费差距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差距呈下降趋势,但消费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2018年全国老年人消费基尼系数为0.44。(2)消费差距主要表现为不同家庭结构、城乡和高低消费群体之间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异。(3)从消费结构看,我国老年人口主要以食品、居住和医疗保健消费为主,其中医疗保健和居住支出扩大了老年人口的消费差距,食品支出缩小了老年人消费差距;从消费水平看,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差距主要是收入差异、城乡差异和家庭结构差异导致的,2018年的贡献率分别为39%、9%和8%。本研究为理解中国老年人消费提供新认识,为扩大国内需求、激发“银发市场”活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一个新视角。

    2024年01期 v.40;No.227 2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436 ]
  • 初始劳动力市场条件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高天一;邓金锋;罗楚亮;

    文章采用1986—2009年城镇住户调查(UHS)微观数据,基于家庭早期面临的劳动力市场条件,实证分析初始劳动力市场条件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利初始劳动力市场条件会显著降低家庭的消费水平,并影响家庭的消费结构:家庭生存型消费占比上升、发展型消费占比下降。该结论在改变被解释变量、替换核心解释变量、考虑其他干扰因素、更换样本等条件下依旧稳健。机制分析表明,不利初始劳动力市场条件主要通过降低家庭可支配收入从而降低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的跨期平滑能力受到不利初始劳动力市场条件的正向影响,为家庭风险态度的改变提供了证据支持。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利初始劳动力市场条件对家庭消费的负效应在女性户主所在家庭更显著;初始劳动力市场条件对家庭消费的负向影响在短期内对受冲击更大的家庭更显著,长期来看对受冲击程度不同的家庭的消费水平均存在显著负效应。研究结论为认识中国家庭消费行为提供新视角,为政府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2024年01期 v.40;No.227 4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33 ]
  • 居民政策感知与家庭能源消费低碳化

    田艳平;李佳锶;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我国居民高碳低效的能源消费现状已受到广泛的政策关注。尽管学术界对能源政策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家庭行为或意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以往研究较少关注到能源政策是如何实施的,并假设个体在做出行为选择时已充分了解政策信息。研究将政策感知的概念纳入能源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研究中,利用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居民政策感知对家庭能源消费低碳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居民政策感知对家庭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果通过了更换被解释变量和改变样本容量的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发现,居民政策感知对家庭能源消费低碳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城乡和教育水平差异,其促进作用在男性、农村地区居住的居民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三类人群中尤为明显。研究强调了政策感知在家庭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并进一步思考能源政策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不同群体。

    2024年01期 v.40;No.227 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60 ]
  • 雾霾影响下的外出就餐消费

    王佳;冯浩哲;

    本文以2013年和2015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作为微观数据来源,并匹配相关的城市数据,构建混合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空气污染对外出就餐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空气污染显著降低了家庭的外出就餐消费支出,且居家就餐并不会形成对外出就餐的替代。平均来看,年均PM2.5浓度提高1%,家庭年外出就餐消费支出减少0.546%。在异质性分析中,空气污染对外出就餐消费的影响因样本组的不同而不同,空气污染对城市流动人口和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人群的外出就餐消费的抑制效应要高于城市本地人口和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人群。在机制分析中,空气污染通过减少外出就餐频率、增加医疗保健支出以减少外出就餐消费支出。本文的研究为改善空气质量以促进外出就餐消费提供了经验证据。

    2024年01期 v.40;No.227 7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89 ]
  • 数字支付推动居民家庭消费升级了吗?

    范晶;高艳云;

    数字经济浪潮下,数字支付的发展与普及推动了居民家庭消费方式的变革。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支付对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支付会显著提高家庭发展与享受型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在纠正选择性偏误和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即数字支付可以推动居民家庭消费升级;(2)数字支付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缓解信贷约束两个渠道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而金融素养水平会正向调节数字支付对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效果;(3)数字支付对家庭消费升级的促进效应在低收入和农村家庭中表现更为显著;(4)随着消费层次的提高,数字支付使用对居民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以上结论可为全面认识中国家庭消费行为提供新的视角,对于激发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双循环及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2024年01期 v.40;No.227 8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36 ]
  • 中国式消费现代化与数字化变革——第二十六次全国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江舟;李可欣;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随着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方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数字经济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2023年11月18日,由消费经济学会、西南财经大学主办,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十六次全国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消费经济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2024年01期 v.40;No.227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73 ]
  • 2024年重点选题

    <正>2024年,本刊重点围绕以下研究领域组稿(包括但不限于):(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求理论(2)中国特色消费经济学科建设(3)美好生活需要与中国式消费现代化(4)消费需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5)全国统一大市场(6)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7)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及其着力点

    2024年01期 v.40;No.227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4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