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时间换空间:超时工作与家庭消费行为的适应性

    贾男;廖飘雪;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演变和劳动者时间配置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超时工作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特别是线上消费的快速增长是否与工作时间延长有关,本文为理解中国线上消费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扩展了经典的消费–闲暇模型,引入线上消费和线下消费两种方式,推导结果表明,工作时间延长将增加线上消费的比重,可能对家庭总消费和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基于2013—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超时工作对中年家庭的总消费有显著负面影响,但对整体家庭总消费水平的影响不显著。然而,超时工作显著改变了家庭的消费方式,线上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增加,线下消费比重减少。此外,超时工作还降低了家庭服务类消费品的比重,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为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偏误,本文采用省级层面的2.5天弹性休假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并运用双重差分法(DID)进行识别,通过倾向匹配得分(PSM)与DID结合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稳健。本文研究为“以缓解劳动者超时工作换取消费增长空间”提供了经验证据,为全面促进消费和优化消费结构的公共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2025年05期 v.41;No.237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56 ]
  • 特朗普2.0“对等关税”政策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关税政策不确定性的贸易效应

    陀才进;孙慧;杨巨星;

    关税政策不确定性成为特朗普2.0执政时期的新常态,准确评估其经济影响尤为紧迫。文章基于GTAP模型模拟分析了特朗普2.0“对等关税”政策的潜在影响及全球贸易层面的重构效应。研究发现:(1)特朗普2.0“对等关税”政策的实施将使中美双方经济陷入“双损”困境,导致双方GDP、福利水平以及贸易条件的恶化。同时,“对等关税”的实施也进一步强化了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的“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供应链的激励作用。(2)特朗普2.0“对等关税”会引发明显的贸易偏转效应,导致中国对美出口下降的同时增加了中国对第三方国家的出口。而中国采取出口退(免)税政策则能有效降低特朗普“对等关税”的负面冲击,实现对第三方出口市场的扩张,具有明显的政策对冲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3)“对等关税”的影响在不同行业间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对等关税”会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和轻工业等行业的出口及国内产出,刺激电子光学及机电产品等行业的产出增长。随着“对等关税”税率层层加码,中国多数行业因出口市场受阻和内需不足,CPI和要素市场价格指数呈下降趋势。于美国而言,“对等关税”会促进纺织服装业、轻工业以及金属与矿产制品行业的产出增长,同时带来明显“通胀”效应,消费品价格上涨所导致的福利损失最终将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所买单。(4)中国若采取“出口转内销”政策,短期内能有效应对“对等关税”的负面冲击,但长期来看,该策略也可能引发一定程度的通胀风险。本研究为有效衡量特朗普2.0“对等关税”的冲击与影响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在实践层面上为我国相关部门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5年05期 v.41;No.237 1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86 ]
  • 文化消费试点政策能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吗?

    宋航;程遂营;

    文旅融合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文化消费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聚焦于文旅融合、文化消费的前沿议题,以中国的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10—2019年270个城市面板数据,在利用熵值法测度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文化消费试点政策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同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证实。进一步分析揭示,试点政策通过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及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双重路径,有效驱动了文旅融合。特别地,在地理位置优越、拥有网红品牌效应、文化底蕴深厚及处于体制改革前沿的城市中,试点政策的文旅融合促进效应表现更为突出。研究结论为文化消费的积极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验证了公共文化政策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正向影响,对于优化文化政策设计、指导文旅融合策略制定及促进区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年05期 v.41;No.237 4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18 ]
  • 消费者信任哪种“外卖”监管?——质量监管、信息获取与网络餐饮食品安全

    宁可;陆梦婷;刘增金;

    网络餐饮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就餐选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食品安全隐患,亟待重视。本文结合上海市15个行政区1018名消费者的调查数据,系统研究了质量监管对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政府监管、平台监管、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均能有效降低消费者遭遇网络餐饮食品安全事件的概率,主要通过加强信息搜索与信息提供实现。进一步分析显示,质量监管对非学生群体及非政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网络餐饮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由于这些群体面临较高的食品安全风险,质量监管通过强化信息传递和监管有效降低了其遭遇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本文认为,质量信息的充分流通是保障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的关键,应在社会共治理念指导下,提升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商家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水平,从而完善网络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机制。

    2025年05期 v.41;No.237 5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66 ]
  •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能源消费低碳化:一个U型关系

    蒋长流;宁毅;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能源消费结构“高碳解锁”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2009—2021年中国26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系统考察了人工智能对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的非线性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能源结构转型呈现出显著的“先抑后促”的U型关系,拐点值为4.76,其作用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由“能源反弹”转向“创新替代”。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不确定性与技能–资本错配是形成此非线性效应的关键机制,且这一效应的强度在不同人工智能类型、资源禀赋和环境规制强度下存在显著差异。文章提出实施区域差异化赋能、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完善资本支持机制等政策建议,以充分释放人工智能在能源低碳转型中的潜力。

    2025年05期 v.41;No.237 7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70 ]
  • 电子商务进农村与县域消费性服务业发展

    韩佳玲;孟猛;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激发内需潜力的重要支撑,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与消费升级至关重要。本文以2010年、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对电子商务进农村对县域消费性服务业的影响效果及其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能显著促进县域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该结论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在作用机制上,该政策能通过“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价格效应”对县域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政策的作用效果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城乡人口比例小于全国的地区显著;(4)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政策对传统消费性服务业与现代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县域如何抓住产业发展机遇、发挥电子商务功能并促进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启示。

    2025年05期 v.41;No.237 9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91 ]
  •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与老年人消费福利增进

    李立清;彭德顺;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20年五期面板数据,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准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显著促进了老年人的消费规模增长,并降低了生存型消费占比,提高了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占比,促进了老年人的消费结构升级。异质性分析显示,政策试点对低龄老年人、低收入及农村老年家庭的消费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通过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生活满意度以及增加社会交往互动促进老年人的消费。应着力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的质量,推进养老服务的均等性和普惠性,构建老年友好型的社会。

    2025年05期 v.41;No.237 10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6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