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

  • 新质消费力:内涵、测度及事实

    蔡煜;傅联英;陈琳琳;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国内供需结构动态适配的交互作用下,新质消费力同新质生产力共生互促,正加速重构消费演进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坐标。本文构建了新质消费力的测度体系,测量了中国108个地级市的新质消费力发展现状。研究发现:(1)中国市域新质消费力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未来提升空间充裕,层级分布上呈现出“金字塔”形态。(2)时序上,新质消费力总体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动上升,呈现出向上倾斜的“鸥翼型曲线”演变轨迹;空间上,市域新质消费力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与关联特征。(3)消费客体是制衡新质消费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消费环境与消费主体是次要障碍因素。研究结果丰富了新质消费力的内涵维度和时空演变事实,为实现供需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提供了发展思路与经验证据。

    2025年03期 v.41;No.235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58 ]

  • 中国居民家庭消费习惯形成的再分析

    吕朝凤;刘思涓;苏虹;

    本文将消费习惯因素纳入消费者偏好分析框架,通过构建动态优化模型,并运用工具变量法进行参数估计,实证检验了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是否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的当期消费决策确实受到前期消费模式的显著影响;采用两个地理环境变量和同群消费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并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发现,习惯形成程度参数为0.65—0.9,后者要远远大于利用宏观数据的估计结果。异质性分析表明,位于东部地区的家庭,以及户主为男性、健康程度相对较低和资产水平相对较少的家庭消费的习惯形成程度更高。应从优化收入分配、加大医保改革力度及以供给优化带动家庭消费升级等方面助力家庭良好消费习惯形成。本文通过简化消费习惯形成推导模型,更为直观地推导出习惯形成对家庭跨期消费的影响,并通过构建工具变量组来缓解模型的内生性问题,提升了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精度,为更好理解“双循环”格局下消费驱动力的形成机制提供微观证据。

    2025年03期 v.41;No.235 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19 ]
  • 首发经济何以赋能消费结构升级?

    张洪昌;田子豪;邱蓉;

    高质量消费是支撑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要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力和拉动力。文章通过尝试性构建首发经济衡量指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详细考察了首发经济与消费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首发经济能够显著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方面,首发经济主要通过提高产品创新程度、提升居民消费倾向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分析发现,首发经济对消费升级的促进效应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以及市场化程度、非国有经济发展较高地区较强。长差分模型结果表明,首发经济只有在短期才能发挥对消费升级的促进效应,“首发经济+政策激励”的政策协同不仅在短期强化这种积极效应,还能在长期持续推动消费升级,进一步释放首发经济活力。研究结论深刻揭示了首发经济对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机制,为健全消费配套服务体系、提升消费供需适配及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03期 v.41;No.235 3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22 ]
  • 数字平台发展何以带动城市创业?

    别朝霞;刘文静;唐艳艳;

    数字平台发展深刻影响着创业模式的变化,在中国持续推进“双创”战略的背景下,厘清数字平台如何影响创业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25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数字平台使用情况、数字平台业务规模和技术与设施支持三个维度构建数字平台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数字平台发展对城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平台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城市创业活跃度,且经过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平台的发展通过提升市场潜能、推动金融发展和激发创新活力来促进城市创业。然而,地理因素限制了市场潜能的释放,使其仅在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中发挥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平台对开放公共数据、人口密度低但就业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市,尤其对东部城市、大城市以及生活性服务业与低端服务业产生的创业效应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推进数字平台建设,提升城市创业活力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03期 v.41;No.235 4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40 ]
  •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碳生产率增长——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跨国经验分析

    李慧;余东升;

    文章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DM)考察了2000—2014年全球40个国家56个产业GVC嵌入对碳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国家产业碳生产率会受到产业链上邻近国家产业碳生产率的影响。(2)GVC嵌入能显著提升碳生产率,GVC参与度存在正向的外溢效应,GVC地位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这种正向促进作用是通过加强环境规制、促进要素流动来实现的,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以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3)发达国家GVC参与程度、发展中国家参与地位对碳生产率均存在显著正向的外溢效应,发展中国家GVC参与程度存在负向溢出效应。技术密集型行业GVC嵌入对碳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非技术密集型行业GVC嵌入则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

    2025年03期 v.41;No.235 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64 ]
  • 健康冲击、医患“红包”与患者福利

    高鹏;郑延瑾;

    本文使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实证检验了健康冲击背景下患者向医生赠送红包这一人情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冲击显著提高了患者向医生赠送红包的概率,该结论在城镇地区和低于50岁的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不同内容的医疗服务对于患者向医生赠送红包的行为起到了显著影响,而患者的疾病种类、治疗意愿、医疗保障水平以及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等因素加剧了患者向医生赠送红包的概率。进一步研究发现,患者向医生赠送红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健康自评,但也额外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并延长了住院时间,从长期来看患者的健康水平也未得到显著提升。本文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供思考与借鉴。

    2025年03期 v.41;No.235 7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4 ]
  •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挑战、实践和路径

    李智迅;段军山;

    数字经济推动金融服务变革,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也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主要面临信息不对称、金融知识缺乏、普惠与安全悖论和跨境数据流动等四大挑战。金融机构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加密技术、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等技术的金融科技创新,从而维护金融消费者知情权、获取知识权、安全保障权、求偿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权;金融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政策倡导可以提高金融机构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程度。文章提出完善法律体系、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管制度和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能力建设等建议,以提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推动金融可持续发展。

    2025年03期 v.41;No.235 8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36 ]
  • 社交新零售商业模式:研究框架与展望

    王炳成;赵静怡;黄瑶;

    社交新零售是一种基于社交网络而迅速发展的新型零售模式,但现有研究尚未对其理论框架开展系统性的深入研究。文章以“概念内涵—驱动因素—价值创造机制—影响效应”为逻辑主线对社交新零售商业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当前实践与理论研究,文章对社交新零售商业模式进行概念界定,并分析其特征及表现形态,从而明晰社交新零售商业模式的概念内涵。在剖析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发现,社交新零售商业模式主要受消费者需求变化、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及数字化技术赋能等外部环境的驱动,并且在供应链创新、场景创新、消费者关系创新以及消费者创新行为等方面产生了价值创造,进而对零售商、品牌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创新主体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构建出社交新零售商业模式的研究框架,并结合我国的消费情境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丰富了社交新零售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有利于为企业的社交新零售商业模式创新实践以及我国零售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1;No.235 10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477 ]
  • 中国银发消费向何处去?——评《新时代银发经济:2025—2050年中国老年消费市场展望》

    曾毅;

    <正>伴随中国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培育银发经济”,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释放银发消费市场潜力”。“银发经济”这一概念逐渐成为政策规划、学术研究、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成为连接人口结构变迁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

    2025年03期 v.41;No.235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