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宜庆;李丛洁;陈林心;
刺激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式。文章分析了2000-2014年全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协调度将人口特征、收入差距与消费增长联系起来,比较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三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运用Moran’sⅠ指数检验人口特征、收入差距与消费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建立消费增长的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有:人口特征、收入差距与消费增长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特征显著促进消费增长;在大部分地区,收入差距抑制消费增长,但在西部地区,收入差距促进消费增长。最后根据结论给出了相关建议。
2017年03期 v.33;No.187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02 ] - 唐红涛;郭凯歌;朱晴晴;
本文根据2011-2015年网络消费水平指数的省际数据和337个地级市数据,用Geo Da分别呈现了省际和地级市网络消费水平的地区差异,并删除缺失数据,利用其中287个地级市静态面板分析方法,分析了地区网络消费水平存在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省际网络消费水平存在东部-中南-西北逐渐递减的发展态势,地级市则存在分一二三四线城市依次递减的现象。进一步的WLS估计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政府财政预算支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固定电话用户数和邮电业务总量对地区网络消费水平显著有促进作用,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对地区网络消费水平发展有一定程度上的负向作用。
2017年03期 v.33;No.187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23 ] - 李静;吴文瑾;刘丽雯;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并日益成为新常态,在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同时,适时转换消费模式,降低其对环境的损害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应有之意。本文利用2002-2012年中国30省的投入产出表及延长表测算了农村居民消费含污量并利用SDA方法对其分解,结果表明,除固体废物外,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含污量高于东部地区且均呈下降趋势,其变化主要受消费规模正效应和污染排放强度负效应影响,同时也与居民收入呈反向变动关系,环境恩格尔假说成立。研究对于推动农村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提倡绿色消费以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较好的政策含义。
2017年03期 v.33;No.187 24-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0 ] - 李俊松;王军;
房产税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其施行所带来的各种经济效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以2007-2015年全国35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利用DID模型检验了上海和重庆房产税试点对居民消费、居民生存型消费和居民发展型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站在居民消费视角来看,我国房产税试点中不存在明显的政策预期效应;房产税试点显著降低了试点城市的居民消费倾向和居民发展型消费支出,且对居民发展型消费的影响力度更大;对居民生存型消费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却并不显著。因此,在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同时,需要对房产税的税制设计进行优化,着力弱化其对居民消费的不利影响。
2017年03期 v.33;No.187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27 ] - 罗栋;
本文运用Hansen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连片特困地区消费市场规模对金融减贫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连片特困地区农村金融支持与农民收入提高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县域消费市场规模对农村金融减贫具有明显的门槛效应。当县域消费市场规模低于第一门槛值2069.6元时,除扶持性贷款外,其他农村信贷支持并不利于农户脱贫增收;当跨越第二门槛值3927.3元时,农户贷款、农村企业贷款和扶持性贷款增加均能显著提高农民收入,且三者减贫成效依次增加,农户小额信贷并未发挥明显减贫成效。建议着力构建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电商平台,加大扶持性贷款力度,发展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提高农村助农取款服务点铺设率以及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等。
2017年03期 v.33;No.187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8 ] - 祁慧博;
文章基于2017年1月在浙江省三地市调查的938个农民工及其家庭数据,利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的因素,探究在不同消费层次上,农民工养老保险与家庭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证实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对家庭消费所产生的"资产替代效应";增加农民工收入固然能促进其消费,但农民工群体的异质性表现出有养老保险的高消费水平家庭具有更高的收入弹性,且受教育水平对其消费产生积极效应,而无养老保险的中低消费水平家庭则具有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且与户主的性别、年龄、婚姻均显著相关。由此得出的政策含义是通过使养老保险可转移接续,增加缴费档次并配套补贴,强化企业和农民工参保意识,以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增加其消费信心,走出因制度不公平等所导致的消费困境。
2017年03期 v.33;No.187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80 ] - 周成;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界定中间阶层的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基于消费力视角,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中间阶层界定指标体系,运用这一指标体系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五大城市中产阶层的规模和消费变动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当前我国中间阶层群体在数量上已达到一定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他们在生活必需品消费上有所升级,休闲消费的品质有所提升,比较看重消费体面与品味,并且具有一定的超前消费观念,对发展型消费意愿强烈。
2017年03期 v.33;No.187 55-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73 ] - 黄国青;陈雪;
本文在UTAUT模型基础之上,结合情景感知理论,构建共享单车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情景性、泛在性、社会影响等因素正向影响用户使用共享单车的意愿;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用户使用共享单车的意愿;另外绩效期望、努力期望在情景性、泛在性与用户使用意愿间起到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为共享单车供应商和APP开发商提供建议。
2017年03期 v.33;No.187 62-6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67 ] - 杨爽;郭昭宇;
消费者的品牌对抗忠诚是通过对竞争品牌及其消费者的反对,来表现对依恋品牌忠诚的行为。它削弱竞争品牌,增强企业品牌资产,是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采用自我概念-品牌形象一致性、品牌依恋、心理距离三个因素论证消费者品牌对抗忠诚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自我概念-品牌形象一致性对品牌对抗忠诚存在正向影响;自我概念-品牌形象一致性对品牌依恋存在正向影响;品牌依恋对品牌对抗忠诚存在正向影响;品牌依恋在自我概念-品牌形象一致性与品牌对抗忠诚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近社会距离情境下,品牌依恋对品牌对抗忠诚的关系将被削弱;远社会距离的情境下,品牌依恋对品牌对抗忠诚的关系将被增强。
2017年03期 v.33;No.187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34 ] - 庞洪伟;巩艳红;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界定了"穷大方"的概念,并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证实了"穷大方"现象的存在性,同时界定"穷大方"家庭。在此基础上,分析"穷大方"家庭的社交支出决策对其家庭成员生活主观感受的影响。本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得到"穷大方"家庭社交支出决策的净影响,以此分析家庭成员对自身社会地位、生活信心、主观健康状况评价变化。本文发现,样本匹配之后,"穷大方"家庭成员主观社会地位、主观经济地位、生活满意程度、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的评价会下降,且因家庭成员户籍城乡不同下降幅度显著不同。
2017年03期 v.33;No.187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7 ] - 李黎;
随着顾客价值在中国学术界的引入和发展,顾客价值领域吸引国内众多学者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产生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厘清顾客价值研究的脉络和掌握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选择1999年至2017年CNKI的466篇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分析,从顾客价值定义、特征、分类、构成要素、维度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从而为顾客价值领域的研究提供指引和方向。
2017年03期 v.33;No.187 85-9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20 ] - 欧阳晟也;
关于我国高储蓄率的研究一直吸引着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造成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解释,但很少有学者从居民健康状态的角度分析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本文将从居民的健康状态出发,为解释中国高储蓄率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本文首先对我国居民的健康现状进行了阐述,实证研究了健康状况对家庭储蓄的影响。结果表明:居民健康状况与其家庭储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居民健康状况的恶化会导致其家庭储蓄的上升;在健康状况的衡量指标上,居民主观健康和客观健康与其储蓄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即居民主观(客观)健康越差,其家庭储蓄越高;而心理健康对居民储蓄的负向影响不显著。通过对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和家庭储蓄的实证研究,为我国相关政策制定者和金融行业从业者提供一些政策建议和参考。
2017年03期 v.33;No.187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40 ] - 刘乐山;刘颖纯;
<正>2017年3月29日,湖南省2017年"网络诚信消费无忧"年主题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本次会议由湖南省消费者委员会与《消费经济》杂志社共同主办,湖南商学院承办,湖南省内外的3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界的60多位专家学者、杂志编辑、媒体记者等参加了这次会议。湖南商学院一级荣誉教授、《消费经济》杂志社主编柳思维主持了开幕式,湖南商学院校长陈晓红教授,湖南省工商局副局长阳芳华,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常宇分别致辞,第二阶段的研讨由湖南
2017年03期 v.33;No.187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