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辅礽
今年八月间,本刊编辑部决定在《消费经济》上开展“市场经济与居民消费”的笔谈,九月四日发出征稿通知后,先后收到董辅礽、张卓元、谷书堂等著名经济学家的来稿,现发表于下(按收到先后时间排列)。我们准备继续开展这一问题的笔谈,欢迎经济学专家、教授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踊跃来稿。
1992年Z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8 ] - 张卓元
<正>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几年的成功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勇敢探索,已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和高效发展,也比较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国际经验表明:市场是迄今为止比较有效地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机制能保证有限的经济资源从效率低的部门和企业,自动地流向效率高的部门和企业,资源的流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从而使社会产品供应日益丰富,产品质量逐步提高,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得到越来越充分
1992年Z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9 ] - 谷书堂
<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这种新体制或市场经济对消费者及其行为的影响是什么。可以断言,市场经济中消费者的行为与传统体制下消费者的行为不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1985年以来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已证明了这一点。如消费者预期心理的加强,1988年下半年发生的“抢购风”即是其典型显示。市场经济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按其作用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指市场经济的某些基本特性对消费者行为产生的直接作用。与传统体制相比,市场经济的这种作用主要根植于其两个特性:一是不确定性;二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前一特性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在于,由于消费者无法确定其消费选择组合的收益如何,其消费
1992年Z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1 ] - 林文益
<正> 什么是市场经济?我以为它是指一种组织和调节社会经济的方式,即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社会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组织和调节方式,它的本质是在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中,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贸易自由、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得以在经济生活中普及。就各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来说,实行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必须坚持从生产
1992年Z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8 ] - 曾牧野,王继康
<正> 改革开放十三年来,广东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从各项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到1991年,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出口创汇的绝对值均跃居全国第一位,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它虽然只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5.3%,人口的26.5%,但其创造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外贸出口额和财政收入却分别占全省总量的40.9%、40.5%、43.5%、37.8%、28.5%,同时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1992年Z1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 ] - 夏振坤
<正> 九十年代,我国消费品市场将面临三大“自变量”的挑战: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形成;二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速;三是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加入关贸总协定)。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国的消费品市场可能将会发生显著的结构性变化,消费品市场的竞争也将会更加剧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非农业人口将急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这一方面给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生机,社会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也给消费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将发生重大变化。从产品结构
1992年Z1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 ] - 罗季荣,阎昊波
<正> 我国经济运行体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新体系的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运行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系的过渡,将会是艰难和复杂的。过去一整套适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运行机制、管理机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等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无疑将是一次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体系的大转轨和大变革。变革的过程将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完善走向完善的过程。是一项宠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的目标首先应该是逐步建立起规范化的和有序的市场。
1992年Z1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尹世杰
<正> (一)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都普遍反映出科学技术及其成果的应用。从劳动者来说,要求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还必须有高质量的劳动者去掌握,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列宁早就指出:“不识字的人不能实现电气化,而且仅仅识字还不够。只懂得什么是电气化还不够,还应该懂得怎样在技术上把电应用到工农业上去,应用到工农业的各个部门中去。每个人必须学会,并且必须教导一切劳动青年都学会”。“劳动人民不但要识字,还要有文化,有觉悟,有教养”;“必须使每一个工厂、每一个电站都变成教育的中心”。
1992年Z1期 13-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4 ] - 李明生
<正> 提出认识和研究消费力的问题,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一个标志,它表明人类已有可能在生产力发展提供较丰裕的物质基础上,开始对关系自身全面发展的一个崭新领域,进行开拓性的研究。使人类能更科学地认识自身消费能力的结构及其运行规律,合理地组织消费力实体要素的比例和结构,为之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不断提高消费力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更好地满足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生产出更高
1992年Z1期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0 ] - 闻潜
<正> 近几年来,消费热点不很明显,这是大家都在谈论的事。然而消费热点的出现,须以“消费热”的逐渐形成为前提,目前消费热点之所以还未清楚地显露出来,就是因为消费热尚未形成。消费热即消费的适度增长,它并非一件坏事。考虑到九十年代经济上新台阶的需要,本文拟就消费热的最终形成,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就教于读者。一、加速经济发展,要不要依靠消费增长消费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这是我们的共同看法。然而这里是要讨论的问题是,消费增长是不是经济赖以发展的前提。回答是肯定的。这两种看法虽可相容,但仔细推敲起来,
1992年Z1期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 邵标章,祁建林
<正> 九十年代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年代,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将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在解决温饱问题的任务实现后,城乡居民的生活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我国的消费市场将会出现新的变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九十年代居民消费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消费需求的特征将是:(1)消费行为和心理日趋成熟。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选择消费的观念正在我国消费中逐渐形成。人们在消费心理上逐渐改变了过去
1992年Z1期 36-3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 ] - 耿春玉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反映在一个方面,就是人们生活中一些旧器物在家庭中逐渐失宠,成为弃之可惜、卖之无门、留之碍眼的旧物,而这些旧物的使用价值也并没有到“寿终正寝”的地步。如:旧家用电器、旧家具、过时的服装和一些旧杂物。特别是一些高档耐用消费品(主要是家用电器)表现的更为明显。这些可统称为二次消费品。如果对这些旧物不能妥善处理,则会造成闲置
1992年Z1期 38-3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 ] - 严先溥
<正> 近年来,全国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消费档次明显提高并逐步拉开。主要表现为各类商品均形成不同的消费层次,高、中、低层收入的消费群体呈现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在同一消费层次中,突出地表现为名优特新商品倍受青睐,旺销不衰,款式陈旧的过时产品继续滞销积压。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低、中、高收入层消费结构具有较明显的层次性。吃的方面,从恩格尔系数看,低、中、高收入层分别为60.6%、55.1%和49.2%,其中粮食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9%、6.7%和5.4%。副食品支出比重分别为37.9%、33.8%和30.1%。这种消费的差异性表现在市场上,则为高营养高档次食品迎合高收入层的消费需求,而一些价格适中、质量较好的食品则为中低层消费群体所青睐。求鲜、求新、求营养、求便捷已成为当今食品消费的几大特点,传统的冻鱼、冻肉需求减少。如北
1992年Z1期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 ] - 张炳彦
<正>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1980——1985年和1986——1988年,经历了两轮耐用机电消费品的消费热潮。特别是1988年那场高热度的耐用机电消费品购买热潮之后,我国经济步入了三年的治理整顿时期。在此期间,经济学界一些人认为,居民对耐用机电消费品的消费早熟;一些人利用与国际历史资料的比较,提出了居民家庭耐用机电消费品消费超前,消费过于集中的论点;并在消费结构调整问题上,以此作为居民消费的不合理因素而加以否定。笔者认为: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居民消费的现实来看,这一论点有失偏颇。联系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我国居民耐用机电消费品消费确实提前,但这
1992年Z1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 ] -
<正> 烤豆:1981年4月4日,英格兰麻斯塞德人K·斯蒂文森在30分钟内用一根鸡尾酒会上的牙签,把2780个凉烤豆逐一吃下肚去。香蕉:2分钟吃17个香蕉(每个可食重量不少于127.6克)。这是R·L·阿尔卡拉博士于1973年12月7日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的。啤酒:1977年,S·彼特罗西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喝一升啤酒,只耗时1.3秒。香槟酒:人称“黑乌鸦”的伦敦毕晓普斯卡特人B·阿克兰每年要消耗1000瓶香槟酒。吞啮树木者:J·格沃特利吞啮了一棵3.35米高的白桦树,他在89个小时内吃掉树枝、
1992年Z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 ] - 赵祖新
<正> 一、超前消费的种类要正确了解超前消费的种类,就须首先界定其研究的范围。首先应该指出我们研究的超前消费是相对于个人消费而言的,不包括生产消费。其次,我们所研究的超前是相对于合理消费而言的,没有合理消费它就无所谓超前消费。根据这两种界定,我们首先分析图(1)存在的可能性及各曲线的含义。
1992年Z1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17 ] - 樊恭嵩
<正> 一、文化与军人消费的关系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这里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的,就是说,文化在这里是作为军人消费的影响因素而出现的,它只是意识形态,风俗习惯、军人的文化素质等。文化与军人消费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对文化与军人消费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意义来理解。(一)把军人消费中相当一部分规定性归之于文化范畴,这可称之为军事消费文化。我们进行军队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军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
1992年Z1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1 ] <正> (1)耳环与脸型圆脸型的女性,应该挑选长方形、叶形、“之”字形及滴泪形的耳环;方脸型戴上一对圆形或一对类似圆边形耳环,可削弱方脸型的棱角感;三角形脸,特别是下颏特别尖瘦的妇女,适宜佩戴悬挂式的耳环,形状以上窄下宽为好,这样可以使瘦尖的下颏得到视觉上的补充,给人以丰满之感,鹅蛋形脸庞适应性较强,可以随心所欲挑选不同形状的耳环。
1992年Z1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 ] - 汪国新
<正> 经济学家曾把我国职工的收入划分为白色收入、黑色收入和灰色收入。同样,居民消费也可分为合理消费、福利性消费和灰色消费。所谓“灰色消费”,是指居民生活消费实现形式中非市场消费的部分,其特征是与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现象相伴生,并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隐性”。近年来,“灰色消费”迅速膨胀,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还需引起社会的重视。
1992年Z1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 ] - 傅曙滋
,张实秋
<正> 九二年上半年,怀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生产形势喜入,春粮春油全面丰收;工业生产出现了生产、销售同步的好局面,经济效益继续回升,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物价平稳,购销两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城乡居民货币收支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特点是:城市居民货币收入总额上升,渠道拓宽;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出现“两增两减”,各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货币投向和消费结构变化较大,生产性投入上升,金融资产投资增加;消费需求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
1992年Z1期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 ] - 张学鹏
<正> 研究消费结构,就其所包涵的内容而言,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消费支出结构,即以货币表现的各种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是居民货币收入的函数;一是实际消费结构,即各种实际消费在实际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这里所谓实际消费,不仅包括以货币支出表现的各种消费支出、而且包括既不计入货币收入也不计入消费支出的非货币收入。所以,实际消费结构是货币收入与非货币收入之和的函数。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福利性消费色彩的国家里,如果只研究消费支出结构,未免会使研究结果失之偏颇。本文认为,我国城镇居民的这两种消费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一差异是由于各种非货币收入大量界入居民消费所引起的。
1992年Z1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5 ] - 廖晖
<正> 建国以来,我国人均年消费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52年的76元,提高到1990年的714元。本人力图依据已有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进行数理分析以及对未来消费水平进行预测。一、根据已有资料建立人均消费水平随时向变化的数学模型,模拟现实的人均消费水平变化趋势。以时间为横轴,年人均消费水平为纵轴,可以作一个散点图。我们对散点图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年人均消费水平基本上呈直线上升趋势,但在1979年
1992年Z1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7 ] - 谢质敏,沈皖城
<正> 目前,居民可支配收入投向主要有三方面: 1.用作生活消费的投入。主要指用于食品、衣着、燃料及部分用品和非用品的投入等相对具有刚性消费的方面。91年,用作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投入达1307.18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1%。2.非生活消费投入。主要指城镇居民收入中作为赡养、赠送、购买商品住房(属特殊投入)及非储蓄性保险等,这部分投入会随着收入的增加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具有较大的弹性。一般地说,收入增加,非生活消费投入加大,反之减少。1991年,每一城镇居民非生活消费投入为31.94元,占可支配收入的2.2%。
1992年Z1期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 ] - 向东
<正> 本世纪末中国将达到小康社会。这是九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率领我国各族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确立小康目标指标体系?如何量化小康目标并测度实现程度?这是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点探索。一、小康目标的概念和内涵“小康”一词源于春秋时期儒家经典之作《礼记》,是儒家构想的次于“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指的是一种生活比较殷实,可以安然度日的社会经济状态。
1992年Z1期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 ] - 辛酉
<正> 企业家是经济生活中的活络入士,热门入物,其社会交际面之广以及活动的高度经济性,决定了他们的消费层次和消费量都非常入可比.然而,企业家的消费,往往并不象他们进行企业经营决策时那样理智、聪明,在表现欲、攀比风和紧张工作之余放松一下的需求,以及社会公关消费费用日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机警的企业家们,有时往往步入消费的误区,尚乐此不疲,甚至吃了苦头也不迷途知返,其表现真令入在惊讶之余顿生不以为然之感。误区之一,衣必名牌、高档、洋货,方能显示现代企业家的气质厂长、经理的外事活动较多,为了给企业也给自己在客入脑海里留下一个好印象,衣着应该讲究一点,大方得体。衣衫不整是不可取的。但是,有些厂长、经理却由此走上了极端,认为只有穿着高入一等,领导时代新潮,才能体现出自己作为企业家所应有的气质。于是,他们从头到脚,都必须是高档名贵货,有的
1992年Z1期 77-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 ] - 罗春林
<正>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头脑里还没有“假冒伪劣产品”的概念,人们往往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获取超额利润,才会使用这种变相盘剥劳动者的手段。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许多生活必需品都是凭票证供应的,“排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匮乏的商品供应使购买力很难完全实现,而一旦购买力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商品,人们也不会对商品的质量和性能作更多的奢望和抱怨,更何况当时的生产、流通体
1992年Z1期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1 ] - 胡曼如
<正> 中国消费者组织从兴起到现在,不过是短短的七年光景,但却显示出她旺盛的生命力。由于她关系到国计民生赢得了千家万户的由衷赞赏和发自内心的感慨;有的称消费者协会为“我们诚实的朋友和贴心人。通过你们的工作,使我们看到了党的事业一定能兴旺发达”。有的消费者赞誉我们“既是雷锋、也是包公,处理问题,刚正不阿。”马克思说过:“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是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生产为消费,消费天经地义。当今围绕着消费,引发人们无数的深思和忧虑,伪劣商品冲击市场,已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健康,危害经济建设的一
1992年Z1期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5 ] - 刘平量
<正> 列宁没有论述消费问题的专著,但是散见于列宁许多论著中的消费思想却是十分丰富的,本文在这里只对其中的两个方面作一粗浅探讨。一、关于消费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通常以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和要求的表述为经典。而实际上,列宁对这一思想的阐述和理解,比斯大林要更为全面和深刻。
1992年Z1期 86-8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8 ] - 彭爱兰
<正> 庞巴维克(1851—1914)是奥地利学派三大代表人物(即门格尔、维塞尔和庞巴维克)中最著名的代表,是主观学派集大成的经济学家,他强调消费在经济中的首要地位,他的经济学是一种“快乐经济学”。本文试就其消费思想作粗浅的探讨。一、庞巴维克的消费思想我们可以把庞巴维克的消费思想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 (一)消费和生产的关系“关于消费与生产的关系问题,应该认为这是衡量一个经济学家的消费思想有无科学性及其合理程度的标志,资产阶级经济学
1992年Z1期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1 ] - 1992年Z1期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 ]
- 肖经建
<正> 近年来,美国的消费者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学院系中流行着一本家庭经济学教科书“家庭经济组织”全书共八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介绍应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家庭问题的先决条件以及该书的结构。第二章讨论家庭平衡问题,引入预算约束、边际替代率等概念。第三章讨论消费需求分析,介绍收入效应、价格效应、家庭人口和家庭组和效应等。这两章的内容是在一般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常见的。第四章介绍了几个家庭储蓄模型,如绝对收入假设、持久收入或生命周期假设、相对收入假设等,余下的几章是该书最有特色的部分。第五章家讨论家庭时间利用问题,时间作为一个约束条件连同收入约束和效用函数一起构成一个家庭工作闲暇模型。这个模型清楚地显示出收入和工资率是如何影响家庭分配其工作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的。该章也讨论了此模型的几项扩展,如家庭成员专业化和家庭劳务分工、所得税和福利收入对家庭时间
1992年Z1期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2 ] 下载本期数据